|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 Whenever you search in PBworks or on the Web, Dokkio Sidebar (from the makers of PBworks) will run the same search in your Drive, Dropbox, OneDrive, Gmail, Slack, and browsed web pages. Now you can find what you're looking for wherever it lives. Try Dokkio Sidebar for free.

View
 

夏威夷漢生公園簡介

Page history last edited by happylosheng@gmail.com 14 years, 3 months ago

夏威夷卡勞帕帕國家公園簡介

 

 

 

View of Kalaupapa Settlement from top of cliffs.

 

 

卡勞帕帕於1865年開始收容強制隔離的漢生病患,一直到1969年,夏威夷廢止強制隔離法令為止,這百年來,卡勞帕帕便是夏威夷漢生病患者的家園。如同世界其他地方一樣,夏威夷早期對於漢生病成因一無所知,而當時醫療科技亦無法治癒此病,對於政府當局而言,強制隔離患者是他們唯一的選擇。卡勞帕帕距離夏威夷其它早期發展地區十分遙遠,且交通不便,因而被夏威夷當局選為隔離漢生病患的處所,它的三面環海,唯一與陸地接壤的南邊是一個陡峭達兩千呎高的山崖。然而,夏威夷政府選擇此地收容漢生病患還有一個原因:這個地方的物產尚稱豐饒,能讓患者在此自給自足,當地地形平坦,並出產甜美的馬鈴薯與水果,曾經收容過上千名漢生病患者。

 

 

 

The Baldwin Home, Kalawao, 1919.

 

因為患有這種疾病被視為骯髒而不名譽的,許多夏威夷人隱藏他們與漢生病患者的親戚或朋友關係,但也有人選擇以另外一種方式面對他們患病的家人或朋友:成為納寇庫阿(Na Kokua)。納寇庫阿一開始用來稱呼那些為了陪伴患病的親戚與朋友而自願離家的人們,這些人彌補了早年卡勞帕帕醫療資源不足的窘境,一肩擔起挑水,裝卸貨物,砍伐木材,養育牲畜等粗活,許多宗教人員也抵達此地為患者服務,成為納寇庫阿。但在院區,納寇庫阿和患者的居所是被分開的,當局並嚴格禁止他們與患者接近,以免染病,一直到1969年隔離法令廢止為止。今日若在卡勞帕帕提到納寇庫阿,泛指所有住在此地的非患者,包括家屬與醫療與神職服務人員。

 

 

 

一如世界各地其它漢生病收容所,卡勞帕帕有許多自願來到此地服務的天主教與基督教神職人員,提供了患者在心靈上的撫慰和支持。1904年的夏威夷內政部報告中指出:當時序進入二十世紀,卡勞帕帕的醫療設備在軟硬體上均有明顯改善,並設有教堂,學校,與娛樂場所,也經常舉辦體育活動。這些活動轉移了患者被隔離的痛苦,許多男男女女相繼將自己的餘生奉獻給宗教,以面對他們今生難解的厄運。而所有設於卡勞帕帕中的公共設施都是免費的。

 

 

 

根據文化地景學派的說法,在文化地景形成的過程中,文化是動力,自然環境是文化展演的素材媒介,而文化地景則是其呈現的結果。當我們在今日走進卡勞帕帕,舉目可見的地景便銘刻了夏威夷百年來的發展與遷移歷史。這裡的景色與物件都處處讓人想起古老的夏威夷,例如遍地的椰子樹。1930年前後的夏威夷廣為種植椰子樹,是許多夏威夷人集體記憶中的植物,直至今日仍成群豎立在卡勞帕帕,提供人們陰涼的遮蔽與美麗的景觀。許多已經部分毀損的的老石門與石牆也見證此的的歷史,患者們親手建造的石棺與墳墓則見證了這些受苦靈魂的消逝。

 

 

 

 

做為一個終身隔離之所,卡勞帕帕與台灣的樂生院一樣,有多棟名稱與功能各異的患者院舍。有海灣景觀舍,以供視力減弱與行動不便的患者在此靜養;天主舍,以供女孩與少婦在此安心居住;麥克威舍,特別給高加索種的病患居住;員工巷則用以隔離患者與照料他們起居的納寇庫阿;寶道威舍,則供給男孩與年輕男子居住。聚落裡有商店、倉庫、郵局與加油站,生活機能健全。

 

 

 

 

 

 

回顧夏威夷漢生病患的生命歷史,那些被社會歧視與隔離所帶來心靈上的折磨,甚至更勝於他們身體被疾病侵襲的痛苦。現代的夏威夷人們開始自問:我們怎能讓這樣的隔離發生?這八千個漢生病患為何被迫與他們的家庭分離,又如何度過他們的餘生?有鑒於此,夏威夷將卡勞帕帕設為他們的國家公園。在國家公園的網頁上寫道:「此地提供了我們反思與回顧的場所。在過去的歲月中,夏威夷社會認為隔離這些漢生病患者是保衛社會最好的方法,這樣奠基於公眾恐懼上的隔離政策卻讓這些病友的生命付出了極大的代價。此地是這些被隔離的患者生活的聚落,也是年輕的夏威夷人重新接觸認識凝視這段歷史的場所:這些一度被視為失蹤人口的阿公阿嬤,我們該如何面對它?這裡也是夏威夷將過去隔離的痛苦歷史轉化為光榮的場所,這些面對災難與困厄的勇氣,已經重新成為夏威夷的驕傲。也可以讓人們重新思索:面對未知的疾病與患病的身體,我們應有的反應為何?它所蘊含的人類歷史,自然歷史,與美不勝收的自然風景,將療癒我們每一個人的心靈。」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